贵州镇远:“全产业链”下好富民产业棋“绿水青山”扮靓宜居宜游城
 日期:2023-03-01   浏览:776   来源:古田党员培训  返回列表

编者按:郡县治则天下安,县域兴则国家强。中国各地县域以实干笃定前行,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来之不易的成绩单、备受期许的新征程。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为立体展现中国县域贯彻新发展理念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,感受新时代壮美中国、活力县域的蓬勃气象,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《大宏图·“县”在启航》系列主题报道,33个地方频道100多名记者走县域、看发展、探变化,沉浸式解读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“韧性密码”,与您共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图景。

央广网黔东南2月28日消息“以前想,养一头牛能赚5000元,养200头牛就知足了。”在存栏1000多头牛的养殖基地里,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“养牛大户”向星屿笑着说。

镇远自然环境得天独厚,牛吃的是生态牧草,喝的是山泉水。现在,向星屿的目标不再是“200头牛”了,而是凭着一股“牛脾气”,带领乡亲们踏上养牛致富路。

向星屿的返乡创业,只是镇远这座千年古城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缩影。近些年,在坚持推进“文化旅游强县”战略的同时,镇远正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,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,注入“新动能”。

镇远古城河水蜿蜒,风光秀丽(央广网发镇远县委宣传部供图)

“从吃‘旅游饭’到吃‘产业饭’,因地制宜做好产业发展,保证经济、社会、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,我们很有信心。”镇远县委副书记、县长杨仕根说。

“牛声哞哞” 探索全产业链新路径

黔东武陵山区的绵绵春雨如约而至,山脚下是一排排宽敞整齐的标准化圈舍。圈舍内,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。

“我们这个地方生态环境良好,年均气温16.6℃,非常适宜肉牛喜寒不耐热的习性。”向星屿介绍说。

向星屿是镇远江古镇白果村人,年轻时曾养过羊,积累了一些养殖经验,后因市场原因放弃养羊外出务工。2010年,向星屿看到家乡正在探索产业发展,便向县里提出了发展肉牛产业的想法,决定返乡创业。

从2013年养第一批牛,2015年建第二个养殖场,2017年成立镇远县兴农肉牛发展有限公司……这些年,向星屿一步一个脚印,带动群众参与养牛和相关产业,为乡村产业振兴添足了“牛劲儿”。

向星屿在牛舍里喂牛(央广网见习记者 栾小琳 摄)

“养牛产生的粪便我们从来没有外排,都施在种植的牧草地里,促进它们生长。这样不仅降低了老百姓的种植成本,成熟以后的牧草又能成为喂养肉牛的饲料。”向星屿介绍道。

通过这种“草畜配套”的方式,向星屿带领公司逐渐形成“牧草种植—肉牛养殖—有机肥加工—牧草种植”的现代山地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。这一模式不仅让村庄环境变美,还带动周边群众500余人就业,让群众从中得到实惠。

村民正在使用现代农机收割牧草(央广网发 吴贤和 摄)

比起大伙称他为致富带头人,向星屿更喜欢称自己为“养牛人”。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养殖场里,有空就围着牛舍走走,思考如何把自己的肉牛产业做活做大。

为了把最新鲜的牛肉第一时间送给消费者,2017年向星屿在镇远县城开了一家以牛肉制品为特色的饭店。“有基地的餐馆”标语在饭店里十分醒目。吊龙、上脑、牛腩……牛肉按不同的部位销售,每头牛能多卖出1万元左右。目前,向星屿还着手新建冷链配套设施,并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,线上线下同步销售,将牛肉销往全国各地。

公司员工线上直播销售牛肉(央广网见习记者 栾小琳 摄)

在镇远,以向星屿为代表的“养牛大户”在逐步探索中不断壮大,县里也围绕牛产业做起文章。2022年,镇远县将肉牛养殖确定为主导产业,以龙头企业为“引擎”打造全产业链条。

“我们通过引导全县80余户肉牛养殖大户成立联合社,集资创办镇远‘小牛超市’,目前可为农户和联合社成员每年提供4000头良种犊牛和繁殖母牛,着力解决买牛难、买牛贵、品种差等瓶颈问题,构建起‘北繁—南养—东售’产销新格局。”镇远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明说。

“小牛超市”是肉牛联合社的牛犊中转基地。依托技术专家支持,“小牛超市”不仅帮助农户购买牛犊,还提供寄养服务,待牛犊适应新环境后再由买主拉回去饲养,而成品牛出栏时由联合社回收,统一销售。

“之前,我们联合社成员委托‘小牛超市’订购了76头牛犊,为避免因长途运输造成牛犊水土不服,按约定由‘小牛超市’对这批牛犊代养15天。等成员来‘超市’拉牛时,看到牛犊膘肥体壮、皮毛油光,一直称赞不绝。”肉牛联合社理事吴佩月谈及此事,感触颇深。

规范化的肉牛养殖大棚一角(央广网发镇远县融媒体中心供图)

镇远“小牛超市”自创办以来,不到两年时间,已为400余户农户提供3100头优质牛犊,户均养牛纯收入达到2.8万元,实现农户增收和联合社双赢。2022年,镇远肉牛产业创产值2.5亿元,带动农户2.1万多人就业。
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。“好政策扶持,全链条培育。下一步,镇远将在养殖、花卉、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持续发力,全面推进乡村产业发展,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增势蓄能。”田明说。

“山常在水长流”成普惠民生福祉

青山常在,绿水长流,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镇远的牛产业,也成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

镇远积极探索,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,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而这背后是一群为守护山水宝藏默默奉献的人。

张著文记录巡山日记(央广网见习记者 栾小琳 摄)

“脚下这些路都是我们踩出来的。”今年59岁的镇远县大地乡护林员张著文指着脚下若隐若现的羊肠小道说。22年来,他迎着山林晨曦,踏着夕阳余晖,每天早出晚归,穿梭在林区的山坳之间,开展林区巡护工作。

“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巡山,检查森林防火和林木采伐等情况。每天都要翻山越岭,全靠两条腿步行三四十公里,有时候连日阴雨,巡山的道路就会格外泥泞,不过习惯了就好。”张著文笑着说。

“晴天一身汗,雨天一身泥”。22年如一日地坚守,在崎岖的山路间,张著文和他的同事们用双脚丈量着每一寸土地,守护着林间每一棵树木……

如今的镇远森林覆盖率达62.79%,森林面积195.9万亩,群山叠翠,焕发出无穷的魅力。

风景如画的镇远古城(央广网发 镇远县委宣传部供图)

黔贵山中,舞阳河旁,镇远县城矗立其间。四周皆山,河水以“S”形穿城而过,让这座古城成为秀美的“水上公园”。

“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,小时候就常在河边玩耍,对这条河有着深厚的感情,现在从事护河工作,每天抬头就能看见家乡的美丽风光,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幸事。”护河员徐金权开心地说。

2012年,徐金权被分配到河面打捞组。无论寒冬酷暑、白天黑夜,徐金权每天都要在几万平方米的水域里从事打捞工作,这一干就是11年,是名副其实的“城市美容师”。

徐金权和同事正在清理河道(央广网记者 任振国 摄)

为了确保河道沿线良好的环境,徐金权还经常主动上岸巡查。一个铁锹,一把扫把,便是他的工具。

“现在随着政府的治理,大家的环保意识也慢慢提高了,我们现在已经很少会打捞到漂浮物了。”徐金权说。

呵护一河清水,助推生态建设。“目前镇远正大力推行‘河长制’,精心制定河道管护以及巡查督查各项规章制度,全面开展河道堤岸养护,维护两岸生态环境。”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镇远分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吴婵说。

“千年古城”文化赋能打造黔东福地

在镇远,诗意的画舫宁静婉约,百舸争流的龙舟龙腾虎跃。

“我制作的龙舟色彩不一、造型各异,对应着镇远的八条街,青龙代表周大街、黄龙代表兴中街、红龙代表顺城街……”每每提及自己的作品,74岁的镇远县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皇安东眼里就有光在闪动。

“镇远赛龙舟”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(央广网发吴贤和 摄)

镇远素有“龙舟之乡”的美誉,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划龙舟比赛。赛龙舟的看点在龙舟,而龙舟的重点在龙头。

皇安东从小就住在河边,他的一生和赛龙舟紧密相连。小时候,皇安东喜欢看别人划,长大一点就去划龙舟了,甚至“不吃饭也要划”。直到49岁,他爱上了龙头雕刻,没想到,一雕已是20多年。

“龙头雕刻非常讲究,既要选好木料,又要因材造型,而且对雕工要求很高,经我手制作的龙头有多少我已经记不清了,但只要我还能做,我就会一直做下去……”皇安东将雕刻龙头的复杂过程娓娓道来。

皇安东正在雕刻龙头(央广网见习记者 栾小琳 摄)

以水为魂、因水而生。镇远赛龙舟发展至今,已成为全县民众参与的体育运动和民族文化活动盛会,更上升为镇远的文化符号。

“文化是一个民族内在的精神基因和外在的精神标识。”皇安东告诉记者,自己有一个心愿,希望在镇远能建一个赛龙舟文化展示馆,把自己雕的龙头及镇远所有龙舟文化的实物都存放在展馆中展示,让市民、游客能领略镇远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。
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。“在镇远,文化自信和产业融合,不仅体现在端午赛龙舟、元宵龙灯会等传统民俗文化上,还印刻在当地对文创产品的创新发展之中。”镇远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唐华说。

漫步在镇远古城,青石板铺就的老街、斑驳的砖墙无不透露出悠久的历史气息。路边随处可见的文创商店不禁引人驻足观看。

古色古香的镇远街道(央广网见习记者 栾小琳 摄)

在一家名为“楚溪头镇远古城体验店”的文创店中,包含镇远元素的文化旅游产品有书籍、书包、拖鞋、抱枕、笔记本等10余种类别。商店老板表示,销量最好的时候店里文创产品年收入达20万元。

“文化创意产业是一股清流,这些年我们也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,不断激发镇远旅游转型升级的潜力。”镇远县文产办工作人员介绍说。

与此同时,镇远还将景区文创与民宿、商业等结合起来,丰富产品体系和业态,打造特色鲜明的宜居、宜业、宜游品质县城。

不久前入驻镇远的一家文创民宿里,龙舟、木偶、壁画、梳妆台、枕头……客栈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布着独特的文化创意气息。

“我就是奔着镇远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来的,这里生态资源丰富,又有众多国家级旅游名片,发展前景肯定非常好。”民宿老板杨立红信心满满。

镇远文创产品吸引“小游客”的目光(央广网发 江春健摄)

以文化沉淀内涵,以产业促进旅游,让古城文化附加值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,成了镇远文化旅游的又一工作重心。

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,杨仕根表示,镇远将夯实共同富裕基础,让社会发展更有温度、百姓幸福更有质感,努力在谋划中国式现代化的镇远实践路径中再上新台阶。

产业兴、百姓富、生态美,千年古城镇远正“活力满满”,迈向新征程。

来源:央广网


<上一篇:广西横州市:靶向监督护民生解决群众烦“薪”事下一篇:开板3年半科创板突破500家营收破万亿净利、研发支出双双超千亿>
0.151

联系我们
展开
  • 微信扫码咨询
  •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
  • QQ客服
  •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
  •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
  •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